从影版到剧版,高口碑的《闪光少女》如何创新青春剧的垂直分类?丨专访

2020年1月8日

电影版《闪光少女》的成功让总制片人戴莹看到了青春剧类型里面又一垂直领域的潜力。“二次元与国风题材的融合非常的成功,无论是在二次元领域,还是国学领域,《闪光少女》都是非常有特点和差异化的青春类型作品。”与此同时,爱奇艺在青春剧赛道上一直秉持着“不求多,但求创新影响力”的制作标准。基于以上的基础,爱奇艺确定了剧版《闪光少女》的项目合作。

1月1日剧版《闪光少女》迎来爱奇艺会员收官时,总制片人陈洁写下两句话:“青春无畏,不枉少年。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与小伙伴们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正是她创作心态的映照。 2017年电影《闪光少女》上线,讲述少女陈惊在男闺蜜“油渣”和小伙伴的协助下组成乐队,大战西洋乐的励志青春故事。这部融合二次元与民族乐的电影,很快在舆论场掀起了民乐复兴的风潮,并在豆瓣斩获了7.3的评分,成为当年电影市场的口碑佳作。陈惊与小伙伴的故事落幕在大荧幕,而编剧鲍鲸鲸有感于“有些故事可能在影版没有空间里展开,想要进行剧版的创作。”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身边团队的支持,于是在影版上映期间,有关电视剧《闪光少女》的拍摄就开始已经着手准备。 在保留原版导演与编剧的基础上,这部由爱奇艺出品,留白影视、壹线影业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闪光少女》自2019年12月16日播出之后,口碑一路上涨,最终豆瓣评分7.8。神经少女陈惊的青春故事顺利延展到小荧屏,高光时刻的“斗琴片段”依然收获了不少关注。从两小时到二十四集,电视剧《闪光少女》在组乐队这条主线之外,对校园生活、乐队成员以及各自的家庭关系进行扩展,在真实热血的主题下,呈现出一副青春励志群像图集。

民族乐系常年倒数第一的陈惊,直楞可爱,因为暗恋学长王文想要创造一支民乐队。抱着向喜欢的人证明自己的心态,陈惊在男闺蜜“油渣”的帮助下,招募到神秘的502小伙伴组成民乐队,并开展了一场与西洋乐的“斗琴赛”。少女的勇往直前、对于民族乐的坚持与认同、想要展上舞台发光的渴望……种种青春意气组成这部剧的气质氛围,也用接地气的情节还原了青春的真实面貌。同时将民族乐的认同与宣扬埋在戏剧的张力里,寓教于乐,用共情带动民族乐的发扬光大。 从《十六岁的花季》到《最好的我们》《青春斗》,国产青春剧在三十年间的嬗变中走向细分垂直,而《闪光少女》无疑是“一次垂直类的大胆微创新。”戴莹告诉骨朵,从“怀旧向”到“当下感”是当前青春类网剧的叙事转向。追忆式青春剧是站在过往者甚至中年人的视角对青春的感怀,而《闪光少女》是一次对垂直类型的创新尝试,在青春+的元素添加下用真实性与共鸣性演绎明朗、欢快、活泼的青春,也让市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影版到剧版,《闪光少女》的裂变衍生 电影版《闪光少女》上线时,陈洁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了两遍电影。“这个故事里面健康的人生观和向上的价值观非常动人。”电影上映后,她也在网上看到了年轻观众对于音乐、动漫元素的热情反馈。“我觉得这个项目具有很好的受众基础。” 电影版掀起的民乐风潮让他们看到了年轻受众对于传统民族音乐喜爱的力量,这也为制作剧版提供了信心。

进入剧版制作的上游环节,最大的压力首先放在了编剧鲍鲸鲸身上,她表示自己在结构跟剧情方面经验稍微欠缺,因此是抱着新人的心态进行创作。“最终她写出了一个给任何主创看了都表示愿意加盟合作的好剧本。”总制片人陈洁告诉骨朵。 剧本前后创作了三稿,改动并不算大。鲍鲸鲸记得修改完最后一集的定稿是在开机前,“那时候已经入住了剧组的酒店,工作人员已经入驻,演员们也开始练琴,各式各样的声音都在周围,那刻觉得,嗯,大概是完成了。”

进入到具体拍摄流程,则有两个主要困难摆在面前:第一个是新人演员的调度与统一,“全剧都是新人演员,主要的演员有12名,需要统一他们的表演。”第二个困难则是受限于时间,演员与场景的搭建调度难度较大。陈洁表示,“《闪光少女》虽然是青春剧,但需要的场景量之大,之复杂,涉及群演人数之多,跟一般青春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并且主场景借用的是青岛一个学校,必须在暑假拍完,周期压力很大。”好在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圆满完成拍摄任务。 不同于电影的垂直性,剧集相对更为大众化,在此基础上爱奇艺参与制作时也发挥了自身的数据优势与平台经验。戴莹告诉骨朵从策划阶段就与主创团队达成共识,在“燃”的核心情绪、“音乐”的核心主题、“中二”的核心风格基础上,用人物、情感,丰富它可能触及的群体。 在宣传阶段,“我们会第一时间获得观众对于我们这个项目甚至具体某一集,某一个剧情点的数据反馈,会通过这些反馈及时调整我们的宣传策略。当然在后续同类型的项目制作中也会根据这些反馈去为开发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提供参考。” “当下青春”叙事模式下,《闪光少女》的真实克制 事实上项目从一开始定位就非常准确,“青春励志群像,在电影版基础上做丰富和加料。”剧版的故事线沿袭了影版,核心依然是描述“当下青春”。鸡飞狗跳的查寝、学生与老师的斗法、如淘宝买家秀与卖家秀般差距悬殊的食堂菜……这些接地气的细节塑造也引发不少观众的惊叹,诸如“编剧窥探了我们的青春生活”等评论层出不穷。

在戏剧张力与情感塑造上,《闪光少女》也足够克制,不走“不悲伤不青春”的套路,以更加幽默的方式解构处理了少年追梦的过程,“我中二也好过你万年老二”等魔性金句在扩大传播度的同时,也赋予了剧集区别于怀旧式青春剧的气质。 同时在群像戏的格局里,《闪光少女》全景式呈现了青春少年少女们的喜怒哀乐,以饱满的细节丰富扩写少年们的意气与莽撞。从“人生的必需品是什么呢”“小鹿乱撞与老鹿蹒跚”到“当你我如减三和弦”、“想哭时去吃芥末的是爸爸”“年轻的时候年轻着”,每集故事的开篇点题都让内容呈现充满了抓人的看点。陈洁个人喜欢的桥段也正是第六集“想哭时去吃芥末的是爸爸”。那段“父女借着吃芥末流泪”的桥段跳出俗套的煽情套路,给人留下的是深刻的温暖与亲情的怀念。

演员选择也都是清一色的年轻演员,自带朝气与稚嫩,从气质上就已经足够契合角色。鲍鲸鲸告诉骨朵,人物气质上她做了明显的区分:“油渣”负责怂,陈惊负责愣,李飒负责挑大梁,502四个人负责带陈惊、“油渣”开辟新地图。而主角们也非单薄的乖孩子,在二十四集的体量中各自完成着自我认知的改变与成长。 例如陈惊最开始是为了让暗恋的学长注意自己而想成立民乐队,到最后意识到对民乐的热爱与认同,希望自己能够证明民族乐的价值;小霾因为沉迷二次元于手办遭到母亲的训斥,最终在老师陈和煦的帮助下达成和解;《闪光少女》传递的始终是勇敢、无畏、坚持并乐观向上的青春正能量。 而剧中民族乐与西洋乐的对抗也并非单一的非黑即白,最终栅栏的拆除,达成中西合璧的大结局也在无形中致敬“音乐至善”的教育理念。在这副青春全景图集里,观众在故事里感受到爱、理解与接纳。“ 共情立意下,爱奇艺如何推出青春+的细分创新? 内核不变的基础上,剧版有意进行了故事线的添加,陈洁告诉骨朵编剧设置这条线是用陈惊与陈和煦这对既是姐妹又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展现两个完全不一样,甚至传统上有点彼此对立的人物,“在故事的进程中,她们彼此照亮。” “老师陈和煦负责一部分成熟女性独立的情感观念,并且陪伴陈惊等小朋友们的成长;同时校园小朋友们的感情线,也在帮助陈和煦作为大人层面的成长。”编剧鲍鲸鲸解释道。

作为青春剧,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和人物,“共情”的元素是最重要的。在戴莹看来,《闪光少女》之所以能赢得良好的口碑,也正是因为“抓住了青春里某种切肤而普遍的情绪。”基于“真实感强、民乐文化输出、燃向青春”的核心立意上,《闪光少女》的创新就在于输出了符合当下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力量。 摒弃了“狗血虐恋”的夸张戏剧性,《闪光少女》聚焦普通人的青春,不盲从不夸大,从真实中汲取力量,编剧鲍鲸鲸在创作中和观众产生共鸣的情绪也在于了普通的力量。“是在年轻时能够相信,就算看起来普通的自己,也定会有生命中闪闪发光的瞬间。看起来奇怪又孤独的自己,也一定会认识可以一起出海征战的伙伴。世界上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很辉煌壮阔的宏大的历史,但普通的我们,也在每一天的平凡生活中,创作着小小的历史,这份历史同样值得被纪念。”

从《最好的我们》“耿耿于怀”的同桌,《你好旧时光》“一如既往万事胜意”的成长,“有你的青春才是《独家记忆》”,“当17岁遇到37岁自己”的《我在未来等你》,再到“即使弱小也没关系、我们还有伙伴”的《闪光少女》,爱奇艺深耕“爱青春”厂牌,在不停探索细分市场和品类微创新,与观众达成每一个时代的共情,传递和分享着青春、阳光、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