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元”的《端脑》背后,是5块钱视效与科幻在中国如何落地的实操

2018年1月10日

第一季,20集,4个月拍摄周期,3752个视效镜头,10000平米场景搭建,86位演员参与。

这是网剧《端脑》在播出之前就公布过的一串数字,都不是小数目,绝对配得上原著这部23亿点击的国产漫画。

出品方是都喜欢义无反顾玩创新、冲挑战的搜狐视频和留白影视,再由三度合作的ABB良品制造、导演于中中和艺术总监戚薇携手制作。彼此一拍即合促成了国产网剧市场里过往还没出现的“少女心”类型剧《亲爱的,公主病》与《亲爱的王子大人》之后,大家又一往无前地进军新领域——人人都想打破的漫改影视化“次元壁”与几乎尚未有国产剧挑战成功的“科幻”题材。

这一步,跨得有些大。

作为壁水羽原著、有妖气三大镇站IP,国漫界第一科幻作品的《端脑》,影视化比动画化的难度显然高很多,因为有了一个跨媒介的表达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网剧《端脑》的标签也被越贴越多:国漫、科幻、斗智类型、五块特效……

在中国,做剧比做电影更加需要耐性与创新,更何况是新生的互联网影视行业。当已经开阔了眼界的网络观众,不断将网剧用电影标准来要求的时候,制作方的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类型开始突破,视效开始玩儿新的。

好在制作方都是一副“即使披荆斩棘,也都在所不辞”的态度豁出去了,不然谁又会在看不清前路时,舍得抛出那一连串的制作数字?最后也不想炫耀“一眼万元”的过程,只在收获“《端脑》简直网剧神作”的弹幕旁会心一笑。

中国科幻=违和?先将画面本土化

已知国产科幻小说神作《三体》的电影版在三年前就已有团队着手打造,后来再无音讯,已经彻底凉了。而后国产科幻漫画神作《端脑》电影版迟迟未出,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网剧版《端脑》居然说来就来了,在科幻与漫改的双重重压之下,赢得豆瓣一片五星好评,开分至今最高7.9分,不可思议。这算是中国科幻向前迈进的一步吗?

有中国科幻产业者进行过受众调查,中国观众对“中国科幻”会产生两大天然的恐惧,一是山寨,二是违和。想做科幻产品,先得突破这两大问题。

《端脑》先天拥有极佳的故事原著,并且是以绘画形式呈现,山寨可能性极低,那么需要解决的重头问题就到了“违和”这一点。

在本剧的美术指导林北看来,科幻作品应该有着很强的科技质感,然而高科技的环境与华人脸的适配度很低,是“违和感”的关键所在。自己就需要思考如何将华人脸巧妙地融合进视觉氛围里去。

假如高科技元素是不变的,那么突破违和感的一种方式应该就是“本土化”。包括西方电影也会尝试将科幻与非先进文明做本土化结合,例如漫威即将推出的新作《黑豹》,就把与世隔绝的非洲国家瓦坎达设定为技术异常先进的地方,利用超前的人类文明和落后的非洲文化之间的反差,营造出一种难以想象的科幻感。

不像《黑豹》这样的极致反差,以普通中国大学校园为背景,如何能让科幻落地?《端脑》就走了一种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化路线,以明亮开阔的空间为主基调,加入混凝土水泥的日常建筑元素,每个关卡都在这样的风格基础上再进行不同的杂糅混合,也是保证了关卡之间有关联性和记忆性。

而“吃鸡”游戏一般的荒野废墟也并不显得那样杂乱不堪,在建设中的大楼融入东方美学的流水景观。

同时,网剧《端脑》作为原著漫画故事里的前半部分,重点描绘的在男主夏驰从新手关到正式挑战大Boss端脑之前的游戏闯关过程,仍未脱离地球世界的生活。在缺乏“宇宙”“星际战舰”等硬核科幻标配元素的情况下,又该如何体现科幻元素,就成了另一个在制作中需要平衡的问题。

剧中唯一的宇宙元素出现在端脑游戏大厅;

人工智能元素则是通过Q版的GM来实现,启用刘维配音,让GM这个角色更加俏皮;

包括监狱的画风也是以木质+水泥这种民国抗战时期风格为主,中国观众看来会更加熟悉。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加入了中式恐怖。

总的来说,网剧《端脑》是在一种默认了原著科幻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轻科幻的改编。并没有强求西方硬核科幻的拼凑,而是贴近故事热血少年向内核的表达,这似乎更利于科幻之路在中国的摸索探寻。

科幻≠特效!5块视效贵在协作

科幻题材很难挑战的众多原因里,后期方面的工作量巨大肯定在所难免。对于当下古装玄幻横行、流量大咖借替身拍戏的影视圈,观众已经习惯性吐槽“劣质抠图”“质感差”了,长期被忽略的特效制作公司也被视为是产业链的末端行业。

网剧《端脑》最出人意料的,倒未必是轻科幻方面的改编,而是所有画面效果都融为一体,没有“五毛”感,自然流畅得被称赞后期值“五块”了。

不过,无论是被赞的还是被吐槽的,骨朵这里需要先辟个谣,可能一直冤枉了“特效”,因为后期制作的效果都属于“视效”范畴。

“特效”与“视效”有着概念上的区分。

被称为“特效”的特殊效果,通常是在拍摄过程就完成的,比如吊威亚就是最常见的特效之一,这是在拍摄时就需要完成吊威亚上天的动作,还有不少飘烟爆破的场景也是需要与拍摄同期完成的特效。

美术指导林北与视效总监张北朋的合作,将整个视觉工作效率提升。在林北看来,所有场景尽量采用实际搭建方式,那些看得见触的到的道具,才能让演员演起来有代入感,知道自己身在剧本的哪个场景,感受到怎样的氛围环境。

一直以来,国产“5毛”特效的存在,都与拍摄团队的业余以及缺乏沟通有关,而张北朋所庆幸的,正是《端脑》导演于中中的沟通能力,在每一个需要视效的镜头拍摄前都会一起研究镜头怎么拍、灯光怎么打,便于随时互相听取意见。

作为改编国漫的真人影视剧,是否突破次元只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命题是在于追求还原度的同时,更好地将动漫镜头以真实可操作的影视语言表达出来。改编或者后期视效,都需要从前期筹备的时候就让每个岗位的人都聚拢起来,参与制作者以“预演”的方式在前期就把最终呈现的效果体验一遍,没有制作环节可以割裂开来。

已经进入会员收官的《端脑》,终于还是靠“5块”特效立住了国产科幻漫改剧的标杆。